在微流控芯片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,PDMS(聚二甲基硅氧烷)凭借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、高透光性和生物相容性,成为制作微流控芯片的核心材料。然而,PDMS 表面固有的疏水性导致生物样本非特异性吸附,极大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。传统表面改性方法如等离子处理虽能暂时改善亲水性,但效果难以持久。近期,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》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辐射诱导接枝的创新技术,为 PDMS 芯片的永久亲水改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。
PDMS-g-PAA制备的示意图。
PDMS 芯片在生物检测、细胞培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始终受限于其表面疏水特性。未经处理的 PDMS 表面接触角高达 116.6°,容易导致蛋白质、荧光染料等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,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目前,行业内常用的等离子处理虽能在短时间内将接触角降至 30° 以下,但由于 PDMS 分子链的迁移特性,亲水效果在数小时内便会失效,需立即使用,严重影响实验效率。
针对这一痛点,研究团队开发了辐射诱导接枝技术:通过高能射线引发 PDMS 表面产生自由基,促使丙烯酸(AA)单体在其表面发生共价接枝,形成聚丙烯酸(PAA)分子链。这种方法不仅能引入大量羧基(-COOH)等亲水基团,还通过化学键将亲水链段固定在 PDMS 表面,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的稳定性问题。实验数据显示,经优化后的改性 PDMS 表面接触角最低可达 27.1°,较原始表面降低约 90°,且在长期存储后仍能保持良好亲水性。
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。(a)在原始PDMS表面(\((P=0.0 \%)\))或具有不同COOH基团百分比的改性PDMS表面(\(= 33.3\%\)=33.3%、66.7%和100.0%)上,水滴的计算接触角与模拟时间的关系。虚线表示400-500皮秒内的平均接触角。(b)500皮秒时,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原始PDMS表面或改性PDMS表面上水滴的快照。红色和蓝色球体分别代表水分子中的氧和氢。黄色、粉色、青色和白色球体分别代表PDMS表面上的硅、氧、碳和氢。(c)在具有不同COOH基团百分比的PDMS表面上,水滴的接触角通过对400至500皮秒的模拟轨迹结果取平均值计算得出,误差棒代表标准偏差。蓝色和红色虚线分别代表丙烯酸接枝率为0.0%和149.5%时的实验结果。
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钴源辐射(20 kGy 剂量,17 小时)触发接枝反应。实验中,研究团队重点优化了丙烯酸浓度、铁离子催化剂用量等参数:当丙烯酸浓度为 25 wt.% 时,接枝率可达 149.5%,但过高的接枝率会导致 PDMS 表面产生肿胀,影响机械性能。因此,通过平衡单体浓度与接枝效率,最终选择 94% 的接枝率作为最优条件 —— 此时接触角降低 75°,且芯片的拉伸强度、柔韧性等机械性能未受显著影响。
(a)在相同辐射剂量(20 kGy)下,接枝率与溶液中丙烯酸浓度的关系。(b)接枝(PDMS-g-PAA)和原始(PDMS)PDMS芯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分析。(c)和(d)接枝及原始PDMS芯片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全谱和O 1s谱。
在加工设备方面,该工艺无需复杂的 PDMS 键合机、对准平台等精密仪器,仅需常规的辐射源和反应容器,降低了规模化生产的门槛。同时,与 MEMS 加工中的光刻、镀膜等工艺相比,辐射诱导接枝具有操作简单、反应条件温和的优势,更适合低成本批量制备。
图5. (a) 原始PDMS芯片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像。(b)–(f) 不同接枝率的PDMS表面扫描电镜图像:(b) 4%,(c) 16.3%,(d) 34.5%,(e) 94%,(f) 149.5%。
(f)149.5%。图6.(a)原始PDMS芯片表面的AFM分析。(b)-(f)不同接枝率的PDMS表面的AFM分析:(b)4%,(c)16.3%,(d)34.5%,(e)94%
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,改性后的 PDMS 表面出现了明显的 – OH(3500 cm⁻¹)和 C=O(1600-1800 cm⁻¹)特征峰,证实了羧基的成功引入。原子力显微镜(AFM)观察显示,表面粗糙度随接枝率提升先降低后升高,在 94% 接枝率时达到最佳平整度,有利于减少生物分子的物理吸附位点。
抗污性能测试中,HeLa 细胞在改性 PDMS 表面的吸附密度从 23.2 个 /mm² 降至 3.4 个 /mm²,表明亲水表面能有效抑制细胞黏附,这对器官芯片、3D 细胞培养芯片等应用至关重要。此外,经 121℃蒸汽灭菌和 90℃热循环处理后,改性表面的接触角仅小幅波动(39.5°-42.3°),证明其具备良好的 thermal stability,满足生物实验的严苛环境要求。
相较于等离子处理,辐射诱导接枝的亲水效果具有永久性:实验显示,改性 PDMS 在存储 20 天后接触角仍稳定在 40° 左右,而等离子处理样本在 3 天后便恢复疏水状态。这一特性使其无需现场处理即可直接使用,大幅提升了 PDMS 芯片的实用性。
(a)水接触角(WCAs)随接枝率浓度的变化。(b)接枝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和经等离子体辐照(120秒)的PDMS在不同储存时间下的水接触角(WCAs)。(c)原始PDMS和PDMS-g-PAA芯片表面上吸附的HeLa细胞密度。(d)和(e)分别为原始PDMS和PDMS-g-PAA芯片表面上吸附的HeLa细胞的代表性荧光图像。插图为吸附细胞的放大图像。
在光学性能方面,低接枝率(16.3%)的改性 PDMS 在可见光波段的透光率保持在 87.7%,仅比原始 PDMS 低 5.2%,满足荧光检测、光谱分析等对透光性要求较高的场景。而传统的表面涂层法往往会导致透光率大幅下降,限制了其在光学检测中的应用。
该技术的突破为微流控芯片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:
结合行业内的 PDMS 加工设备(如浇筑器、打孔器)和微流控芯片设计平台,该技术可快速融入现有生产线,推动低成本、高性能微流控器件的产业化。
辐射诱导接枝技术通过化学改性与工艺优化的结合,成功实现了 PDMS 芯片表面的永久亲水改性,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稳定性难题。其兼具高效性、经济性和兼容性的特点,不仅适用于实验室级别的精密制备,还能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。
随着微流控技术在医疗诊断、药物筛选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深入应用,这种创新改性方法将成为提升 PDMS 芯片性能的关键支撑,推动更多基于微流控平台的实用化设备走向市场。未来,通过与 3D 打印、纳米涂层等技术的融合,PDMS 芯片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,为跨学科研究与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。
参考文献:https://doi.org/10.1063/5.0222071
本公司也可提供特性化的微流控PDMS芯片加工服务,具体详情,欢迎来电咨询+86-18112558497(同微信),邮箱:sale@dxfluidics.com
产品编号 | 外形 (mm) | 高度 (um) | 宽度 (um) | 厚度 (mm) | 芯片材质 | 价格 (CNY) |
K0001 | 45*20 | 50 | 50&1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2 | 45*20 | 50 | 80&1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3 | 45*20 | 50 | 50&1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4 | 45*20 | 50 | 100&3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5 | 45*20 | 50 | 50&100&15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6 | 45*20 | 50 | 1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7 | 75*25 | 100 | 100&3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8 | 52*25 | 100 | 100&150&2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K0009 | 35*24 | 100 | 100&200 | 3+1 | PDMS+Glass | 300 |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202203654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