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芯片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集成到芯片表面,实现对细胞、组织、蛋白质、核酸、糖类等生物组分的高效、精准检测。
这项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,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前沿技术。
它融合了分子生物学、生物材料学、微电子学、微机械学、微加工技术、化学、物理和计算机技术,代表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。
生物芯片基质是制作生物芯片的材料,通常为固体表面,用于吸附并固定生物分子,便于其检测或分析。
生物芯片基质的关键要求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、较大的表面积、强吸附能力、均匀的表面特性,以及易于加工和制备。
玻片在生物芯片中的应用具有多项优势。
第一,玻片表面平整度高,有助于生物分子均匀吸附和固定,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
其次,玻片材料易于获得且成本低,成为生物芯片制备中常用的材料之一。
玻片基质还对生物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,能够快速传导热量和电荷,促进酶反应和细胞培养等过程的进行,提高反应效率与准确性。
由于玻片的高温稳定性,它能在较高温度下保持结构稳定,确保实验可靠性。
同时玻片的透明性非常适合荧光成像,通过观察标记荧光染料的样品,能够获取生物过程和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,从而提升成像质量与分辨率。
硅片因其卓越的工艺可控性,可通过微加工技术精确制作微米级芯片,便于构建复杂的微流控系统、微阵列和微结构,支持高度集成和自动化操作。
与玻璃相比,硅片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和硬度,更不易破损。
硅片在某些波长范围内,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区,具有良好的透明性,适用于荧光成像和分析应用。
硅片优异的热传导性能帮助快速均匀地分散热量,确保反应稳定性和准确性,特别适用于热控实验或高温反应。
由于硅片的导电性优良,使其在电化学实验中具有明显优势。
金表面具有等离子体共振(SPR)效应,可用于研究生物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。
金表面或金镀层的生物芯片通过监测SPR效应的变化,分析待检测生物活性分子与芯片表面的相互作用。
当生物分子与芯片表面结合时,光子与自由电子的共振耦合会导致入射角的变化,从而引起反射率的变化。
这一信号变化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,用于分析生物信号。
金材料还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,能够抵抗强酸或强碱等化学反应的影响,因此适用于一些特殊的生物实验。
聚合物基质芯片使用聚合物作为承载材料,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不会对生物样品产生毒性或损伤。
通过调整配方、改变制备条件或添加功能单体,聚合物基质芯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,满足不同实验的性能和功能要求。
此外,聚合物基质芯片还具有优良的光学透明性、可降解性、低成本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等优势。
在过去二十年中,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、聚苯乙烯(PS)、聚碳酸酯(PC)和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等聚合物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的高通量检测。
以纳米材料为基质载体的生物芯片结合了纳米技术与生物分析技术,具备显著优势。
纳米材料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光电性能,能够提高生物分子的固定性和检测灵敏度,从而增强对低浓度生物分子的检测精度。
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种类、形态和表面修饰,纳米材料基质生物芯片可实现多功能化,满足不同生物分子检测的需求。
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,这种芯片还具备快速检测的优势,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样品,显著提升实验效率。
生物芯片表面修饰是在芯片表面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或生物分子,以实现对目标分子或细胞的特异性识别、捕获和检测。
物理吸附法是将功能分子或生物分子溶液直接滴在芯片表面,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化学试剂或设备,操作简便且易于控制。
在这一过程中,目标分子通过范德华力、静电作用等物理力吸附在芯片表面。其优点包括处理时间短、操作方便且成本低。
问题是物理吸附法的稳定性较差,容易受温度、湿度、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,从而影响吸附效果。
这种方式长期存储和使用中,吸附效果可能逐渐减弱,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。
共价结合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,通过在芯片表面引入反应活性官能团与功能分子或生物分子反应,形成共价键来实现固定。
该方法通常分为两个步骤,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和修饰试剂的选择,操作相对复杂,但能够提供高稳定性的修饰效果。
首先,需要在芯片表面引入活性基团,常见的包括氨基基团和羧基基团。
这些活性基团为后续的共价反应提供反应位点。
通过适当的表面改性技术,可以将这些基团定向引入芯片的特定区域,达到空间修饰的目的。
然后,活性基团与化学修饰物发生反应,常见的共价结合反应包括胺基反应、酸酐活化反应和硫醇反应等。
例如,在胺基反应中,使用含有活性酯或酸酐基团的化合物与芯片表面的氨基基团反应,形成稳定的酰胺键。
这样,修饰物便能牢固地固定在芯片表面,不容易受到溶液条件或外界环境的干扰。
生物素与亲和素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是常用的生物芯片修饰方法之一。
首先,为了实现生物素与亲和素的结合,需要在芯片表面引入亲和素化合物,常见的包括亲和素蛋白、亲和素配体或其他具有亲和素活性的分子。
引入亲和素后,将带有生物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或化合物溶液涂布到芯片表面。生物素是一种小分子,能与亲和素形成高度特异性的非共价结合。
生物素通常通过化学反应或生物合成与目标生物分子(如抗体、寡核苷酸、配体等)进行标记。
当带有生物素标记的生物分子与修饰了亲和素的芯片表面接触时,生物素与亲和素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会将生物分子固定在芯片表面,从而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与分析。
顶旭(苏州)微控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微流控领域的高科技企业,专注于开发、生产和销售微型流体控制解决方案。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微流控芯片定制、表面修饰技术服务、微流控配套仪器和微流控芯片加工设备研发生产。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优质的产品,为全球客户提供可靠的微流控解决方案,助力他们在生物、医学、生命科学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更加精准、可靠和高效的实验与应用。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2022036544号-1